呂氏涼皮傳承三秦厚重歷史
●猴年伊始,網絡上一條關于陜西涼皮賣出漢堡價的消息引起了眾網友的高度關注,也將這種發源于陜西的風味小吃推上了風口浪尖,圍繞傳統地域性美食和進口快餐價格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對比,我們依稀感受到這種陜西地方小吃所處的危機。
因此,我們行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尋訪那些讓老陜們口舌生香的各色涼皮的蹤跡,探尋著它價格漲落的過程,更多的感受著這種小吃帶給我們的歷史內涵和文化情結,并試圖通過這種探訪觸摸到它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脈絡。
●毫無疑問,在我們陜西,涼皮絕對是最受歡迎的小吃品種之一。它綿軟潤滑,酸辣可口,爽口開胃,男女老少皆愛吃,尤其受年輕姑娘歡迎,夏天吃的人更多。一年四季在關中城鄉的集鎮街道上,都能看到賣涼皮的攤點:一張桌子,被幾個小板凳上的食客圍著。如今涼皮不但是街頭小吃,而且登上關中地區各大飯店酒樓的大雅之堂。
●漢中涼皮 面皮被譽為漢中風味小吃的“四絕”之首,據傳漢中涼皮起源于 (公元前231—前2l3年)秦始皇鼎盛時期。《長安縣志》和《留壩縣志》描述涼皮的起源有這段文字:秦始皇在位時,南鄭縣有稻田十萬畝,有一年久旱不雨,稻田干枯,打下的稻谷盡是稻秕,碾出的大米質量太差,無法向皇帝納貢,農民們深恐欺君之罪,非常焦急恐慌。當時有位姓朱叫十三的農民,將打下的新大米用水拌濕之后,用碾米的水磨碾子把大米碾成糊狀,然后傾倒在甄箅上蒸熟,再切成條狀,名為大米皮子,大家嘗后各個稱奇。朱十三和納貢的人來到秦鎮,將面皮獻給秦始皇。秦始皇吃了面皮感覺美味可口,倍加贊賞,并令今后漢中地區的貢物只能獻大米和涼皮子。涼皮這一小吃,逐漸走入民間,成為家常便飯。
后來在朱十三逝世的漢中地區,農民家家戶戶都有蒸面皮的水磨碾子器具,以便天天蒸面皮吃!現在,在漢中地區農村,還會看到每家每戶的門前放著一個石頭做的水磨碾子。在朱十三逝世的農歷正月廿六這一天,漢中一帶仍延續一個特殊的風俗,就是農家戶戶都蒸面皮吃,以此表達對朱十三的懷念和對五谷豐登旱澇保收幸福生活的憧憬。
●秦鎮涼皮 頗為趣味的是,以面皮出名的西安市秦鎮地區卻有另外一個版本的傳說,稱當年向秦始皇獻供涼皮的是當地一位叫李十二的農民。此地至今在正月廿三這天,傳說李十二的去世日,百姓為了紀念先祖李十二,總要蒸上些面皮吃。只是漢中涼皮用當地盛產的大米,秦鎮面皮再以優質小麥磨成的面粉為主料。做涼皮還講究“米要陳米,面要新面”,才算最為地道。《本草綱目》說:米能養脾,麥能補心。
●寶雞岐山搟面皮 搟面皮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發源于陜西岐山縣。相傳,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位叫王同江(岐山人)的御廚,他專為皇帝做“搟面皮”,搟面皮在宮廷叫“御京粉”。晚年的王同江告老還鄉后,在當地開店做起了搟面皮生意。從此,搟面皮就流傳至今。
兩千年過去了,關中地區的人們仍對涼皮依然有著深厚的情結。民間統計有數據,稱在漢中用面皮做早餐的人占了37%,70%的到過漢中的人吃過漢中面皮。漢中有70%的人會做面皮,平均每一個漢中人一年要吃16碗面皮。問一問外出的漢中人最想漢中的什么,回答漢中面皮的占98%。而在關中其他地區,夏季農家來客,進門必喊“熱死了!啥都不想,就吃涼皮。”一是要嘗嘗親戚家的新麥子口味,二則一起分享豐收后的愉悅心境。
老陜不舍 涼皮情結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后百姓生活大大提高,被魚肉改善生活后的人們又懷念起那碗已經不屑一顧的涼皮了。在西安的街頭巷尾,也越來越多地出現了走街串巷或在路邊擺地攤的涼皮流動攤點。所以,選擇一個優秀個涼皮加盟品牌,對投資者來說至關重要,呂氏特色涼皮加盟成功引領了米皮加盟行業。
友情提示:本站部分內容來源網絡注冊用戶,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